施琅是继郑成功之后成功收复台湾的清朝将领,纵观施琅的一生曾经两度降清,后来又成功收复台湾,使得中国领土得到统一,可以说施琅的功绩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民间对于施琅的评判却来分化得非常严重,有的认为是收台的英雄,有的认为是汉奸,施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去还原最真实的施琅。
施琅,字尊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不久之后与姚启圣一同收复了台湾,因功受封靖海侯。
1664年开始,施琅就建议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在他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澎湖、台湾失败后,仍矢志统一台湾,再次上疏要求征台。施琅反对清政府的迁界禁海政策,指出这一政策不合于“天下一统”,又影响财政收入,应尽快“讨平台湾”,“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清政府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争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施琅上任以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他于1683年)六月中旬,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刘国轩逃往台湾。清军占领澎湖后,郑克塽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克塽及其军队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使中国疆土再次得以统一的壮举。
姚启圣这个人十分的豪爽正义,在其年少时,曾经去萧山游玩,当时姚启圣遇见了两个军人在抢夺一堆女子。姚启圣一怒之下,将军人的佩刀抢夺过来, 将这两个军人给杀了。由此可以看出,姚启圣是多么的正直。也就是因为姚启圣的正直,姚启圣以全家性命为施琅作担保,希望康熙帝重用施琅,却不曾想到施琅竟然会恩将仇报。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当中,姚启圣与施琅都为收复台湾尽心尽力,当台湾被成功收复之后,仅仅是因为姚启圣传回京城的捷报比施琅晚了两天,施琅就将收复台湾所有的功劳独占。而康熙也因为姚启圣希望自己重用施琅,从而忽视了姚启圣的付出。在姚启圣得不到康熙信任的原因当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康熙重用了施琅之后,施琅不但没有感恩戴德,帮助姚启圣,反而还经常在康熙前面说姚启圣的坏话。使得康熙越来越不信任姚启圣,最终导致了姚启圣郁郁而终。
施琅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曾经两度降清,先是被清军统帅博洛纳入麾下,但不久之后施琅重投郑成功部下,第二次是因为郑成功杀其家人而再次降清,可以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奉行的是谁重用我,我就为谁卖命的信条,施琅根本不知道什么民族大义、天下兴亡。其次就会死施琅为人跋扈倨傲引起郑成功的不满,曾德本是郑氏旧部,为求出头之日,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施琅不顾郑成功阻止,施琅杀人导致亲人被杀也是有原因的。
最后聊聊关于施琅施琅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其实不然,在《施琅“台湾归还荷兰”密议》:施琅在攻台成功后,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计划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中国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终告失败。退一万步讲,当时也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有的只是化内化外之说。施琅攻台之后,台湾也只是被朝廷算作化外之地。总之,施琅这个将军,十六个字:才能突出,恶行累累,投降无罪,治台有罪。
标签:施琅怎么害死姚启圣的 施琅 如何评价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