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狮,史前超强的顶级猎食者,很有可能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动物,一头100公斤的袋狮就可以媲美250公斤的现代狮子,虽然体型上不如现代的狮子,但是咬合力要比现代狮子强3倍,强大的咬合力,锋利的爪子,足以撕碎一切猎物,如此厉害的袋狮为什么会灭绝呢?
袋狮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可能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动物,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它是所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0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
从复原后的化石看,袋狮身体粗壮、结实,头部则相对较小,前肢强壮并且比后肢长。其特有的2个门齿异常发 达,下颌相当有力,适于猎杀。袋狮的前肢有5趾,其中拇趾尤其发达,可以对握且有锋利的爪,这在非灵长类动物中是极其罕见的,因此袋狮树栖觅食说得到了学界的首肯。它们往往利用丛林的掩护进行突然袭击,用锋利的爪牢牢勾住猎物的身体,不让其挣脱;而其前肢的强大力量迅速压制住猎物,接着用有力的门齿咬向猎 物的咽喉或鼻子;在巨大咬力的作用下,即便是大型的双门齿兽也难逃一劫。
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凶猛,哺乳动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们认为的最残忍的动物中,既有“百兽之王”老虎,也有残暴成性的非洲狮,速度超群的美洲豹,还有“阴谋家”蒙古狼。甚至连很多犬类动物都凶狠无比。但是,它们都算不上哺乳动物家族中最凶猛的角色。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下口最狠、咬劲儿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有袋食肉动物———袋狮。
研究人员将每种动物的咬伤力与动物的身体体积进行对照,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不是人们一直认为的狮子、老虎或狼,塔斯马尼亚州的食肉有袋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具杀伤力的动物。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经灭绝的食肉动物化石后,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袋狮的咬劲儿最大,只不过这种200多磅重的庞然大物最后一次出现在澳洲已经是3万年前的事了。
科学家在科学杂志《皇家学会报告》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古生物学者兼哺乳动物专家斯蒂芬·伍洛伊领导了此项研究。他说:“塔斯马尼亚这种凶残野兽的食肉能力经常被低估,一头6公斤重的袋狮可以咬死一只30公斤重的袋熊!”该项研究同时表明,这些生活在大约3万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动物的咬伤力几乎与体型相当于它们3倍的现代狮子相同。
在冰河世纪,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新几内亚形成了一块单独的陆块-Sahul,这是一片奇怪而充满敌意的土地,比现在更干旱、冰冷,中心地带面积占据整块大陆的70%以上,巨型动物称霸着这片贫瘠的荒漠。在这上面发现最袋熊、袋狮等史前生物。人类大约在5万前涉足于此,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大多数巨型动物在这之前已经消失。在灭绝的约90个巨型动物物种中,大约50个物种尚未从化石沉积层中找到其存在痕迹。其他物种大约消失于5万年前,但仍旧远远早于第一批土著居民的到来。
仅有约8-14个巨型动物物种的灭绝时间与人类活动明确重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在人类之前,动物呈交错、阶梯式逐渐灭绝,也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人类曾捕杀过这些在Sahul大陆上生活过的巨型动物。从地质时间的角度看,大多数物种的灭绝与人类活动完全无关。毋庸置疑应该归咎于气候或气候相关的影响。
支撑这一观点的是两项关键假设。一是土著居民到达时,这些巨型动物尚存在;二是所有先前的冰川期气候几乎大同小异。因此唯一行得通的原因就是人类的到来及其后续活动。现在看来,这两项假设都站不住脚。事实上,许多古气候学家一直认为,Sahul在后30-40万年期间遭遇了持久的阶梯式气候恶化,长期趋势是日益干旱且不稳定的气候。据分析,45万年前南半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且此后开始变得更加极端。冰芯记录以及曾经的内陆大湖水面下降的证据表明,在人类到达之时,这里的气候已非常干燥。但相关分析也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巨型动物灭亡的根源。
迄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对于人类到达之前尚存在的一些物种,人类活动对其灭绝的影响不能完全忽视,虽然有待论证。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Sahul大陆上巨型动物的陆续灭绝是在无情、不稳定的气候下持续了数千数万年,人类第一次涉足于此的时候,气候已开始急剧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