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是海洋中一种环节动物,奇特的外形就像一只长胖了的蚯蚓一样,单环刺螠也就是渔民口中俗称的海肠子,不仅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而且也是鲁菜中的一道佳品,但是食用单环刺螠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不能与凉食、啤酒同食,不然会引起身体的不适。
单环刺螠,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刺螠属。它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动物,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浅黄色。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个体粗大,长约100一300毫米,宽约25-27毫米,长200-250毫米,体表满布大小不等的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9-13条褐色尾肛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渤海湾等,是中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不吸血。
单环刺螠体呈圆筒状,长100~300毫米,宽25~27毫米,体前端略细,后端钝圆。体不分节。体表有许多疣突,略呈环状排列。吻能伸缩,短小,匙状,与躯干无明显界限。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沟并向后延伸达体末端。口的后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对黄褐色钩状腹刚毛,两刚毛间距长于自刚毛至吻部的距离。身体前半部有腺体,可分泌黏液,在产卵或营造泥沙管时润泽用。体末端有横裂形的肛门,在肛门周围有1圈后刚毛或称尾刚毛,11~12根,呈单环排列。无血管,体腔液中含有紫红色的血细胞,肾管2对,基部各有2个螺旋管,肛门囊1对,呈长囊状,生活时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
单环刺螠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自古以来,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们的传统做法只食用其体壁,而废弃内脏,菜肴俗称海肠子。但有研究发现,单环刺螠废弃内脏蛋白质含量为18、25%,脂肪含量为0.12%,总糖含量为4、09%而且含有丰富的Ca、Mg、Fe、Zn等元素;也含有丰富的EPA、DHA和DPA。
在中国,单环刺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调方法也很多,用单环刺螠配以头刀韭菜制作的“韭菜海肠”是胶东名菜,此外“干海肠”、“氽海肠汤”、“肉末海肠”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鲜单环刺螠还可调制水饺、包子馅等。尤其是“韭菜炒海肠”,韭菜籽和单环刺螠含有人体所需VE等多种微量元素。VE被称为生育维生素,单环刺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鸡子”。在韩国料理中,多以杀生的烹调方法加工海肠。用剪刀将单环刺螠两头带刺的部分剪掉,把内脏和血液洗净,再配以新鲜的蔬菜,蘸着香油、食盐等调料食。
单环刺螠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食用单环刺螠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单环刺螠是因为单环刺螠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海鲜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单环刺螠后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可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水肿,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或使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等复发或加剧。
单环刺螠煮不熟含有细菌,单环刺螠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