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常年都是被积雪给覆盖住的,而南极冰盖大部分主要就在南极圈内,直径大概在4500千米,最大厚度达到4000多米,目前来说南极冰盖对于人类并不会产生什么威胁,但是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增加南极冰盖将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至少升高60米,人类可能会消失在滔天的海水浪潮中,这无疑是人类需要面临的最恐怖结果。
南极地表大范围的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盖,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
在南极大陆上覆盖着巨厚的冰盖,它的面积达1398万平方千米,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最厚的地方为4200米。冰川学家通过研究冰岩芯样品发现南极冰盖的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也就是说,在3350万年前,南极洲“一夜之间”从常规地貌变成一个巨大的冰坨。极端环境下可能发生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耶鲁大学的一组地质科学家们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温室—冰窖”气候突变模型,以解释南极冰盖的形成过程并可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长期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南极出现大冰盖时并没有全球温度变化的情况,而耶鲁的报告则显示在南半球的冰增加之前,高纬度的比预先估计的要高10 度左右,而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地表水的温度亦降低了5-10度。耶鲁大学地址及地理教授 Mark Pagani 称:“以前的模型未能显示高纬度地区的降温,而我们的数据表明在那段时间南北两级同时有明确的温度下降。”除了全球变暖,南极冰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二氧化碳,大幅度降温后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也大大降低。
1.测量高度就是通过在不同时间测量冰盖厚度的方法计算冰量的变化,非常直观,在此不多说。
2 质量收支=质量增益-质量损失,计算冰的收支平衡。区域气候模型可以得出冰盖表面下雪和融化导致的质量变化,这是表面质量平衡;冰盖的大部分质量流失发生在冰盖边缘的冰川,冰流入海洋。冰的流速可以通过卫星数据测量得到,然后结合冰的厚度来计算这一部分的质量流失。
3.NASA在2002年发射了一颗革命性的卫星GRACE,GRACE每月测量一次地球重力场,可以直接得到冰盖质量的变化。
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观测发现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南极的冰盖一直处于增加状态。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冰川流失的速度,从中可以看出,南极的冰盖保有量是很大的,而且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这项调查直接挑战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2013报告,后者指出南极冰盖目前流失的质量要大于积蓄的冰盖。美国宇航局指出,我们的卫星数据从1992年开始记录,长达20多年的时间发现冰盖质量处于增加状态。
1992年的卫星数据显示,到2001年间冰盖的增加来那个为1120亿吨,2003年至2008年间,冰盖增加量为820亿吨,这说明冰盖的质量处于积蓄状态中。美国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Jay Zwally认为,我们的卫星数据与南极半岛、西部监测站部署的冰流量仪器得出的数据是一致的,本项研究也发表在冰川学期刊上,科学家Jay Zwally为第一作者。我们的主要分歧是东南极洲和南极西部的位置,我们看到冰盖的增量较大。
对于冰盖的增长,科学家认为卫星的高度计可以测出,南极半岛和南极西部部分地区的损失可能没有足够的降雪量来低效。欧洲航天局欧洲遥感卫星也发现类似的增量,而南极东部地区的冰层厚度则一直在增加。科学家认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南极的部分冰川水分被分配到了非洲,现在每年南极东部的冰盖都处于增加状态,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