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区未解之谜网

70年代日本真假夜间金库案

时间:2015-08-27 10:09:08 作者: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70年代日本真假夜间金库案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时,是不是对犯罪的容忍度也会相应加大?7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后期,日本列岛一片歌舞升平。这时,发生了一起让全日本喷饭的“成功”的假金库案件。因犯罪手法巧妙,考虑周全,案件本身很成功。可是,正是因为太成功了,导致犯罪嫌疑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更奇妙的是,几乎没有人站出来谴责这起案件,反倒有不少人对犯罪嫌疑人表示欣赏。

日本村

在叙述这个案件前,要先介绍一下日本人自己对日本的看法。日本人喜欢把日本称为“村”。所谓的日本村,字面理解,就是日本小,且四面环海,无异于一个村庄。深层次探究,则是强调日本人之间的血缘联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且相亲相爱的关系。就好像日本人真的就是一个姓,就是一个村庄的人一样。

这也是日本人“万世一系”,都是天皇子孙的思想来源。根植于这种相互信赖的“村”理念,在很多方面,日本对于犯罪,基本属于不设防。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大量外国人涌入日本,日本社会处于一个比较单纯、封闭的结构。路不拾遗,出不闭户,基本是那时日本的现实写照。

夜间金库

夜间金库,是日本银行的一种特殊服务业务。日本银行业跟中国一样,属于垄断行业。因为垄断,日本银行业的服务时间特别短,柜台每天下午3点关闭,礼拜六、日则全天不开门;ATM机,则无论工作日、休息日,到傍晚6点便会关闭。顾客既存不了钱,也取不到钱,非常的不便。特别是那些休息日及晚上需要营业的饮食店及夜店,店主的销售款存不了银行,又不愿意把大量的钱款留在店内。这时,他们的选择就只有银行的收费夜间金库,简称夜间金库。

夜间金库是一种跟ATM机差不多大小的机器。休息日及夜晚营业的饮食店及其他消费行业的店铺,可以与银行签合约,月交一定的合约金(以前一般2000日元到5000日元),从银行领取带钥匙的存钱包及账本。每天晚上营业结束后,店铺可以把销售现金装入存钱包并上锁,然后用从银行领取的钥匙打开夜间金库,把存钱包投入进去。到下一个银行营业日,银行会整理夜间金库里的存钱包,再根据合约,把存钱包里的现金存入客户账户。这就是夜间金库的运转模式。

布局

话说1973年,在日本大阪,有某个或几个日本人想从夜间金库弄点钱来花,于是想到了造个假夜间金库的点子。设想:如果银行边上有那么一个假的夜间金库,轻信的人们又不断地往里面放钱,而自己就在远处守候,等投入的钱差不多时,再找机会上前取走钱款,这是一个多么保险、轻松的捞钱法子。就算被发现,也有足够的时间离开现场。

于是,犯罪现场被选在了大阪梅田的三和银行北支店。那里正好位于大阪站的旁边,是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有足够的店铺需要把钱存入夜间金库。银行夜间金库在大门的左边,而另一边的专用出口,其大小与夜间金库相当,正好放置假的金库。只要把假金库做成与出口大小一样,再把金库安装在出口内,一般人应该不会去怀疑金库的真假。要让别人把钱投入假金库,假金库的外表就要有一定的可信性。

嫌疑人在用板子做成的假金库外层,加上一层不锈钢板,再用铝合金做成外围框条,用来加重金属的厚重感。下面则贴有海绵,底部用聚氨酯材料做成地板,为的是当钱袋投入进来时,接近真正夜间金库的音响效果。在假金库里面,嫌疑人还配置了一盏水银灯。这样,即使在夜间也有微弱的灯光,增加了可信度。这个假金库还做成了折叠式,为的是方便携带逃跑。

之后就是锁的问题。按说,利用夜间金库的店主们手里都有银行配发的钥匙,是与夜间金库配套的,而嫌疑人不可能有相同的锁可以装在假夜间金库上。但他(们)却想到了替换的点子,即在假金库上贴上告示,上写:“不需要开锁,请直接投入。投入后,请将右边把手按到底,会有记录卡出来。请把记录卡带回。三和银行。”为此,还在假金库内装上橡皮筋、线及一个把手,做成一个一按把手、就有一张记录卡出来的机关。其周到、真实程度,让使用者不会有丝毫疑问。

接着,是时间的选择。嫌疑人把实施日期选在2月25日礼拜天。那天正好是发工资的第二天,属于一个月里餐饮消费最多的一天,各店铺的收入肯定也少不了———这种只能一次性使用的犯罪点子,最好能多捞点。另外,周六、周日银行休息,这样,被银行发现假金库的时间可以大大推后。经过这么周密的考虑及运作,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执行

2月25日周天晚8时40分左右,又是一个设想:犯罪嫌疑人来到了现场,在有人陆续往真的夜间金库投放存钱包后,他(们)终于找到空子来到金库前,把铁片插入金库钥匙眼,致使金库开不了锁,然后挂上一张事前准备好的告示,上面写着:“各位顾客,因为锁坏打不开投入口,请使用专用出口处的暂用金库。三和银行。”

接下来,犯罪嫌疑人转到专用出口,在那里放置了假的金库。前后大概用了不到5分钟。之后嫌疑人离开,在远处观望等待,只等鱼儿上钩。不久就有人拿着存钱包来到银行,那人看到真夜间金库的告示后,转到假夜间金库来,投入存钱包,按下把手,拿了记录卡就走了。成功了!不远处的嫌疑人一定得意非凡。

接着又来了一个“傻子”,没有任何怀疑就往假金库投入了存钱包。接着又一个、又一个,就像有无穷的金钱一样。有人甚至想像这时的犯罪嫌疑人没准还得意地拿出烟来,满足地吸上几口,一边神往着成功后的轰动,以及给自己带来的金钱利益。

往假金库里投钱的人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嫌疑人大口地吸着烟,不时看看旁边准备好的另一张告示、及一会儿要穿的假工作服。告示上写着“因金库已经修好,本暂用金库不再使用”。他(们)正准备瞅准时机,把告示张贴到假金库,等不再有人来投入存钱包时,再找机会把假金库连同里面的现金运走。

意外

然而,这时嫌疑人却开始变得不安了。为什么呢?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已经20多分钟了,存钱的人就没有间断的意思,已有将近四五十人把现金包存入了假金库。如果再往里面塞,钱包就要满出来,自己的计划眼看就要泡汤!

怎么办?抽着的烟变得苦涩起来。不难想像,此时的画面就像卓别林电影里主角找工作的场面———嫌疑人拿着告示一次次想要跑到假金库去张贴,却总有人跑在了他的前面!他(们)知道,自己是绝对不能暴露在他人面前的。担心慢慢变成了绝望,因为存入的钱已经太多,假金库是承受不了那么多钱的。这时躲在不远处的嫌疑人,一定都能感觉到假金库正在变形。

9时10分左右,嫌疑人也一定看到,一位年轻人拿着存钱包来到假金库面前,他往里面塞了几次钱包,可都塞不进去,于是低下头去,看到了已经满出的存钱包。这时,那位年轻人招手叫来了保安。至此,嫌疑人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他匆匆离开现场,连假工作服及那张告示也不要了。

事实上,在那短短的30分钟里,一共有68位顾客来存包,总金额高达2500万日元。而最后那位年轻顾客,也不是看出了机器的破绽,他只是认为机器出了故障才叫了保安的。犯罪嫌疑人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自己的计划会这么成功,成功到“钱多得装不下了”的程度。

抄袭与被抄袭

这个案件,其犯罪结构也是事前通过某种布局,使当事者消除警惕心,把金钱轻易地交给了犯罪嫌疑人。因为与《3亿元事件》的犯罪结构类似,与发生在1968年的“3亿元抢劫事件”有相通之处,所以往往被同时提起。两起未破案件都是利用人们对犯罪的薄弱防范意识,从轻信这点下手。即在案发前就做好一个巧妙的前期工作,使受害者自动走入其布局好的圈套。“

3亿元事件里,犯罪嫌疑人是事先暗中造势,故意多次扬言不给钱就要炸银行分行行长的家,致使银行暗中把这些威胁信息告知内部人员。正是这种误区,造成了现金押送人员对白摩托车警官的轻信,对其“现金车被装了炸弹”深信不疑,于是没有多想,就把现金车交给了嫌疑人,从而造成日本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抢劫犯罪案件。

1973年的这起假金库案件,其本质结构上抄袭了“3亿元事件”,但其巧妙性,甚至超越了“3亿元事件”。案发时自己都不需要出现在犯罪现场。这点至关紧要,犯罪嫌疑人就像给自己上了一个保险。

最重要的一点,此案件也触动到日本人心里那根敏感的信赖神经,所以并没有太多负面报道。日本人甚至自豪地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的互相信任,我们的日本是如此的太平无事,以至于谁都不会、也不用去费心提防身边的潜在危险。案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闲谈聊资。

7年后的1980年,时效成立,警方不再调查此案,只有一些媒体及电视节目,时不时拿此案来调剂一下他们的演播内容。

然而,此案作为一种几近完美的犯罪结构,一直是其后各类犯罪研究者必提案件之一。

案件被曝光后,在日本各地,模仿犯罪就开始不断出现,而上当受骗者总是不绝于后。更有甚者,静冈县的一位低级模仿者,只是放个纸盒子在金库旁,上面写着:“金库坏了,钱可以放在纸箱里。”就这样,还是有位加油站的站长,把20多万日元的现金放进了纸盒。等他发觉到不对头,回到金库旁时,纸箱里的钱早被躲在一边的嫌疑人拿走了。看来在日本,只要金库本身继续存在,围绕金库“花样百出”的骗钱行为,也就不会终结。

标签:完美犯罪   奇案悬案  

热门文章

江左三大家简介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黄埔四凶个人简介 恽代英/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

垓下之战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

明治维新三杰介绍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

章邯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打不过韩信?

牛皋:初出茅庐到一鸣惊人的名将 最后竟死于他的手中

康熙四妃个人简介 惠妃/宜妃/德妃/荣妃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最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蜀汉三老将简介 三个人中谁的战斗力最强?

纯元皇后是怎么死的?她的真实原型是谁?